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化工 >

21CC肿瘤情报(第52期):FDA批准杨森PARP抑制剂组合疗法;齐鲁制药PD-1/CTLA-4组合抗体新药申报上市

2023-08-16 17:16:0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一、新药(新适应症/技术)获批


(相关资料图)

FDA批准杨森PARP抑制剂组合疗法

8月12日,强生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药品Akeega(niraparib和醋酸阿比特龙)双重作用片剂与强的松(prednisone)一起给药,用于治疗经美国FDA批准检测证实带有BRCA基因突变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根据新闻稿,该药品是首个结合PARP抑制剂与醋酸阿比特龙、具双重机制的口服片剂。

齐鲁制药PD-1/CTLA-4组合抗体新药申报上市

8月12日,CDE官网显示,齐鲁制药艾帕洛利单抗/托沃瑞利单抗(QL1706)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受理。这是全球首个申报上市的PD-1/CTLA-4组合抗体。

QL1706是齐鲁制药开发的双功能组合抗体,可同时抑制PD-1和CTLA-4,并且CTLA-4抗体成分在体内具有更短的清除半衰期,在一个给药周期内,CTLA4抗体暴露时间较短。因此QL1706既有同时阻断PD-1和CTLA-4的协同作用机制,又降低了CTLA-4抗体产生的毒性。

二、研发/临床/市场进展

GSK在美国退市的ADC药物,要来中国上市

近日,葛兰素史克(GSK)在中国启动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一款靶向BCMA的ADC药物Blenrep,用于治疗在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款在美国被要求退市的产品。

BCMA,也称为TNFRSF17或CD269,是TNF受体超家族17的成员,在晚期B淋巴细胞和恶性浆细胞表面高表达,在造血干细胞上表达水平低,在非造血细胞中无表达,是MM新药研发的热门靶点。

惠和生物三抗CC312的临床I期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2023年8月7日,惠和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进行的CC312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CD19阳性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成年患者的I期首次人体试验已经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从目前首例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检测数据来看,首例患者耐受良好,没有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该研究的主要目的为评估CC312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初步抗肿瘤活性,并确定CC312的最大可耐受剂量(MTD)和/或II期推荐使用剂量(RP2D)。作为一个全球创新的临床项目,其安全性研究对CC312项目成药性至关重要。

张江生物抗体偶联剂晚期实体瘤I 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研发的注射用FZ-AD004 抗体偶联剂(即抗 Trop2 抗体偶联 BB05,以下简称“该药物”)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药物 I 期临床研究于近日成功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近年来,公司在小分子端构建了全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Linker-Drug 平台(以下简称“BB05 平台”)。该药物是 BB05 平台第二个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由针对人滋养层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以下简称“TROP-2”)靶点的单克隆抗体与 BB05 偶联组成。

信诺维创新ADC在美国获批临床

8月11日,信诺维宣布收到美国FDA通知,其公司研发的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XNW28012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据介绍,已有临床前实验证实XNW28012在组织因子(TF)高表达实体瘤领域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可为TF高表达实体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原启生物靶向GPRC5D CAR-T产品在中国获批临床

8月10日消息,原启生物靶向GPRC5D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的CAR-T产品OriCAR-017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

GPRC5D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的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较低,是多发性骨髓瘤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GPRC5D与BCMA彼此独立表达,因此无论是对于复发难治的末线患者,还是对于曾接受BCMA为靶点的CAR-T、双抗或ADC药物治疗后BCMA低表达或阴性的复发病例,GPRC5D靶向药物都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

信达生物公布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临床前数据

8月8日,信达生物宣布,其研发的抗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研发代号:IBI363)的部分早期临床前核心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Cancer。

白细胞介素2(IL-2)是在T细胞发育和扩增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IL-2作为一个双功能的细胞因子,既可以通过IL-2受体αβγ三聚体诱导激活CD4+调节性T细胞(Treg),维持机体免疫抑制,又可以通过IL-2受体βγ二聚体刺激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维持机体抗肿瘤作用。

据信达生物新闻稿介绍,绝大多数新药开发者采取去除IL-2与IL-2受体α的结合的策略来减少IL-2突变对Treg细胞刺激,从而降低免疫抑制并最大化IL-2的抗肿瘤效果。然而这些IL-2的突变体(“not-α”IL-2)在临床上表现却不尽人意。

三、肿瘤投融资与企业合作

7500万美元A轮融资,Georgiamune开发全球首创双功能单抗

近日,马里兰州,Georgiamune宣布美国FDA批准其双功能单克隆抗体GIM-122的研究性新药(IND)申请。同时宣布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将Georgiamune定位为肿瘤学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一家有前途的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获得了领先的生物技术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公司的大量资金支持。

溶瘤病毒疗法新锐获1.05亿美元助力,向上市再发力

近日,CG Oncolog宣布完成1.05亿美元的超额认购融资,该资金将用于推进其针对膀胱癌的处于后期临床开发阶段的溶瘤病毒疗法cretostimogene grenadenorepvec(CG0070),以获得FDA的批准。

该公司的主要候选药物CG0070是一种膀胱内给药的溶瘤病毒疗法,基于一种改造的5型腺病毒(Ad5)骨架,包括一个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和一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转基因。在裂解肿瘤细胞后,GM-CSF与肿瘤特异性抗原和其他危险信号一起释放。GM-CSF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DC),DC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并将其呈递给细胞毒性和辅助性T细胞,从而促进其成熟。然后,这些T细胞能够在整个身体中循环,识别并攻击残留的肿瘤细胞。

多特生物完成Pre-A轮融资

近日,致力于通过创新抗体技术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多特生物(DotBio),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榕资本和比邻星创投领投。

融资资金将用于开展临床前研究,其中包括动物疗效研究,以及化学、制造和控制研究,帮助验证未来推进临床阶段的候选治疗药物潜力。此外,也将加速多特生物专有模块化平台多特体(DotBody)的扩展和自动化,这一平台旨在从成千上万种多功能抗体原型中,筛选出适合开发下一代临床候选药物的细胞内外肿瘤免疫靶点。

四、21CC一周观点

误诊率高、确诊时间长,如何提高罕见肿瘤患者生存期?

罕见肿瘤是指在临床上少见的肿瘤类型。国际上对于罕见肿瘤定义并不统一。美国FDA和NCI将发病率低于15/10万年的肿瘤定义为罕见肿瘤(Rare Cancer)、欧洲EMA定义为6/10万年。我国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国家癌症中心平台研究将年发病率2.5/10万以下定为罕见肿瘤。

罕见肿瘤的发病率较低、患者数量少,缺乏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无论诊断和治疗均缺少经验积累,也难以开展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蕈样霉菌病(又称蕈样肉芽肿,MF)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一种分型,CTCL在每10万人中仅有24名患者 ,其中MF占到了其中60% 。在欧洲,MF的年发病率约为1/11万~1/35万。

近日,在第三届中国淋巴瘤病友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张薇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随着皮肤外区域,比如淋巴结、外周血出现累及进展速度加快,患者生存时间缩短,医生就需要和“时间赛跑”,尽快为患者做出精准诊断。一旦患者进入了肿瘤期,就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协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全身性的治疗。

中国首个劳动者癌症筛查服务规范出台,推动9种癌症早发现早治疗

“近年来,中国癌症患者正在呈现低龄化趋势。根据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25-64岁人群新发癌症病例约236.9万,占全部新发癌症病例的51.8%。”近日,在全国劳动者癌症防治促进专项与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劳动者健康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汪晓介绍指出癌症发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基于此,整体职场人群对癌症的科普、预防和筛查要尽快提上日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作为中国首个针对劳动者的癌症筛查服务标准,该标准的起草专家组成员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15位行业带头人。历时一年多研讨起草才正式出炉,并将于9月1日实施。

在标准与评价专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剑君看来,这一标准的出台,将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全面、高效、科学的癌症筛查服务,确保其可及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也呼吁癌症筛查专家团队与企事业单位应推动更加深入的合作,探寻更有效的落地策略,提升实施效果,促进中国劳动者癌症筛查事业更大发展。

淋巴瘤创新药密集研发,如何多维度降低患者自费成本?

淋巴系统是人体的一部分,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骨髓等组织,以及淋巴管和淋巴液。在中国,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0万新发患者。淋巴瘤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相对较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它一般起源于淋巴结,可在体内扩散到其他淋巴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组较为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它包括多个亚型,起源于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

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总的肿瘤新发率为每10万人中278.07人,到2020年上升至每10万人中315.64人。其中,血液肿瘤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瘤种,包括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其中,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整体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为38.4%,相比日本和美国的57.3%、68.1%,仍存在明显差距。

当下,面对这一疾病,患者如何应对?对此,临床认为,淋巴瘤的症状可能因类型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肿块或肿胀的淋巴结、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疲劳和不适感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相关阅读